一、標識的含義
1.圓是宇宙的無極聚成太極的輪廓,太極圖是地球的縮影雅號,它包含著天地間的萬事萬物。
2.兩儀是陰陽,黑色曰陰,白色曰陽,陰陽互跟,相輔想成,生生不息地運轉,釋放能量,福澤萬物。
3.桃花山之名源出于鳳凰山,鳳凰乃白鳥之王,是尊貴、崇高、賢德神奇的吉祥物!敖栉嗤渥苑,復從死中新生”鳳凰涅槃,浴火重生成為永生和復活的象征,它的形象本身是“和諧”產物;而它的無色是象征:“德、義、禮、仁、信”(首文曰德,翼文曰義,背文曰禮,肩文曰仁,腹文曰信。)鳳凰為中國古代四靈動物之一,在歷史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義。
二、在談桃花山陵園易學風水文化之前,我們先從它的脈系中的地杰人靈談起,探索它的風水文化內涵底蘊,了解它的龍脈靈氣。山之東6公里有千年古剎伏羲廟、女媧廟、圣水泉、八卦老臺山,30公里處是墨子、魯班家鄉;山之東北50公里是圣人孔子、孟子故鄉;山之西北8公里處是仲子、王粲、劉表、王叔和、王弼、毛遂自薦的家鄉,10公里處是梁山伯與祝英臺之墓;山之南是微子、張良、目夷三賢陵墓,漢王劉邦出生之地;在這里也把桃花山周邊現代名人介紹如下:中國軍事科學院劉大偉博士,中國空軍飛行學院劉守國參謀長,美國留學熊廣英(女)博士,清華大學周禮證教授,兩城醫院史敏(女)博士,中國北京二炮周長城主任,國家統計局苗征(女)博士,國家天文臺汪紅娟(女)博士,濟寧市解放初期李市長,濟寧市公安局孫源處長等等。古今人才濟濟,靈氣千年不衰,氣場旺盛。
現在先從風水學中的“巒頭”談起,首先從它的龍脈發源說起,在“五岳之尊”的泰山脈系里分出一條活潑山脈延伸到鳧山脈系,蔭育出圣人孔子、孟子;龍脈又繼續伸延至鳳凰山,在鳳凰山上是蔭山唐朝女英熊穆桂英元帥,鳳凰山下是千年古剎伏羲廟、伏羲陵、女媧廟、女媧陵、圣水泉。山脈又從鳧山脈延伸來到八卦老臺山(老磨臺),這里有伏羲女媧仙人活動的古跡,有王母娘娘洗臉盆古跡;山脈又從八卦老臺山的艮震方延伸至桃花山轉乾坎結形。整個桃花山遠看象太師大寶椅,山峰垂頭下顧,隱重祥和,符合“玄武”易理;明堂寬敞,從底下一層層的接上來,成萬軍朝拜之象;半山腰中有彎環的玉帶河水,風水學中詩云:“水是山家血脈真,富貴貧賤在水神,大小彎朝官祿重,小水彎環福祿長!痹傺劭辞胺降奈⑸胶,波光漣漪,船只川流不息,動靜相配;湖中有一座山峰,形如筆架,遠看這座案山正如風水學詩云:“明堂有水宅戶迎,家資巨富旺人丁,前面若有山峰現,代代子孫出公卿!边@“朱雀”相符的很完美;再看左邊青龍護山起伏連綿,重重相抱似馳馬;右邊白虎護山臥俯柔順,層層護衛有溫情。從以上整體來看正符合楊公風水所云:“尋的真龍龍虎飛,水神彎曲包身歸,前朝旗鼓馬相應,葬后離鄉著紫衣!
三、下面談“桃花山陵園”風水最佳格局,也就是風水學中的“理氣”文化。
1.中陽學:坐子向午,水火既濟之格局,詩云:“午山午向午來堂,大將值邊疆!
2. 老陽穴:坐乾向ji,天地定位之格局,也是當前八運旺山旺向最佳風水。
3. 太陽穴:坐卯向酉,詩云:“子孫代代配金魚,威德遠震富貴齊!
4. 少陰穴:坐庚向甲兼酉卯,詩云:“庚申辛酉是金龍,動的永不窮!睘槿硕赏,科甲滿門之最佳格局。
5.“祿馬朝原”格局:坐亥坐亥向己兼壬丙,地理風水訣云:“亥馬在己、丙祿在己、金生在己!痹娫疲骸昂堃徽赡苤赂,巽水一勺會救貧!笔钱斍鞍诉\旺山旺向最佳風水。
6.“八運旺山旺向”格局:坐丑向未兼艮坤,水火相射風水格局。
7. 園區內放水布局:用風水學三神大法放水,從玉帶河小神流進藏龍池中神,再由藏龍池中神流入大神位,詩云:“三折更上御街去,一舉登科名冠世!
四、下面談人造風水
三才中的“天、地、人”三者是易學精髓文化;圓山上建圓形“天壇”,藏龍池北邊建方形“地壇、”中間建“人壇”;這“天人合一”的和諧風水增添了文化意義。
五、談運用植物風水:
1.龍柏、塔柏、灑金柏:(降低噪音,對不良氣體有抗性)
2. 桂花、爬山虎:(有吸煙塵功能)
3.玉蘭:(對汞、蒸汽有吸收作用)
4.竹:(有竹報平安之意義,能殺空氣中的病菌)
5.石榴:(有多子之意義,對臭氧有吸收功能)
6.月季:(有吸收乙醚的功能)
7.杜鵑:(對臭氧有很強抗性的功能)
8.桃樹、菊花:(能抵御和吸收有害氣體的作用)
9.核桃:(有殺菌作用功能)
10. 梅花(陽性植物),文竹(陰性植物),陰陽配合作用。
以上植物風水場的應用,能化解物理場中不完善之處,增強和營造了和諧環境植物新風水,合理安排,因勢利導,趨吉逼兇,用有生命力的植物來調助自然,使陵園充滿了生氣勃勃的氣場。
自然景觀和人造景觀,這些大自然的杰作和人為營造的環境,渾然一體,和諧共存,都會對人類產生物理、生理、和心理效應。只要陰宅有生氣,逝者就會安息,也就會給生者帶來吉祥。諸多規律和原理與現代地球物理學是相通的,從而研究風水學中一些看似神秘、玄奧現象的規律性,使之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科學解釋,讓人與自然的能量信息形成和諧共振的最佳結合,使人在地球上更好地生存、優化和發展。 |